军垦万亩蔬菜园端出三盘“菜”

2011-08-20 19:21:00 | 发布者:魔龙之心 | 查看:410 | 评论:0 | 来自:
摘要
阳新是我省的农业大县,近年来,辖区的军垦农场紧紧咬住“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”这个目标不放松。

核心导读:
阳新是我省的农业大县,近年来,辖区的军垦农场紧紧咬住“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”这个目标不放松,利用其肥沃平整、水源丰沛的万亩粮棉基地,进行结构调整,改造成万亩蔬菜基地,与市场“无缝”对接,打造黄石城区和大武汉的菜篮子。同时,大力招商引资,围绕高效农业大作文章,着力发展规模农业、精准农业、观光农业,目前形成葡萄、南瓜、杏鲍菇“三足鼎立”的局面,在全省有地位、全国有影响,实现了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。


在军垦农场的玉麟葡萄园内,市民们为自己动手采摘的葡萄得意不已。



阳新县军垦农场的农工们正在收获南瓜。

杏鲍菇培植车间


一盘“菜”——观光农业
葡萄为代表:串起致富新梦想

绿的是玛瑙,红的像宝石,紫的如美玉。一串串,一排排,饱满、圆润、甘甜,琳琅满目地挂在架子上……
14日,记者走进阳新县军垦农场万亩蔬菜基地的一处葡萄园,看到如此美景,跟慕名来此进行农家乐的游客一样,深深地陶醉了。
当天是星期天,一上午,500亩葡萄园内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。尽管门票要10元/人,但川流不息的游客都毫不犹豫地掏钱,唯恐进晚了好葡萄被别人抢摘了。拿着剪刀,在大棚撑起的葡萄园里,一边采摘,一边品尝,满嘴生津,满心喜悦,体验着如此惬意的田园生活,堪比采菊东篱。
采累了,吃饱了,坐在葡萄树下休息、聊天,看着旁边筐子里装满了自己亲手采摘的透亮葡萄,丰收的喜悦简直无法言表……
“我们是城市‘摘客’,周末开着车,与三五个亲朋一起来这里摘葡萄,体验田园生活,很爽。这已是我第三次来这儿啦,前后带来了十几人到葡萄园里玩!”阳新县城的居民詹军民笑呵呵地对记者说。
37岁的浙江台州人辛善勇却在门口忙着将游客摘下来的葡萄过称、打包。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背,忙得连脸上的汗水都没空揩,但这位庄园主仍然笑得合不拢嘴。七八元一斤的葡萄,不比市场价低,但游客们排队抢购,一上午就销售了千余公斤,他能不乐吗?
“现在城里人周末都喜欢到农村来体验田园生活。自从6月份我园子里的早熟品种上市以来,游客就不断,最多的一天,进园摘葡萄的人高达800人,我的电子称从早称到晚,一刻不停。”
“由于我园子里的葡萄分早、中、晚三熟品种,采摘时间是错开的。所以,这人挤人的阵势一直要维持到10月份。”辛战勇自豪地说。
搞了15年水果经纪人的浙商辛战勇,2008年看中了军垦万亩蔬菜园这片平整的风水宝地,去年投入500万元,建起葡萄基地。年初,他与武汉的一些大水果批发市场签订了销售订单,没想到,葡萄没出园子,就被游客抢购了。
“由于实施精品种植,我的葡萄甜度高、品相好,又属于绿色食品,很抢手。连不少武汉市民都专程开车过来摘葡萄。”辛战勇坦言,“搞农业有市场风险,但只要你的产品品质好,是不愁销路的。”
谈起今年的收成,辛战勇显得很高兴:“每亩纯利润已超过1万元,希望今年能够回本。”
尝到了观光农业带来的甜头,辛战勇对未来充满了憧憬:“今年我们发展旅游观光、现摘现卖的经营模式,成效显著。明年,我计划引进一套酿酒设备,进行葡萄深加工,提升附加值,满足游客对葡萄酒的需求。观光旅游的配套设施,比如休闲山庄、农家乐宾馆、游客超市等等,也都在我的计划当中。”
另一位浙商姜新国后来者居上,年初,在紧邻辛战勇的隔壁,征地1000亩,投资4000多万元,建起一个更大规模的葡萄园,引进以色列的先进栽培技术、无核化葡萄品种,采取全电脑控制的微滴灌溉,用隔壁中粮生猪养殖场猪粪做有机肥料,准备在军垦农场大干一番。
“浙商的引进,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、先进的经营模式、先进的理念,更带来了先进的思想,还有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!农场希望他们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,引领本地农户同发展、共致富。”军垦农场党办主傅付世杰说。

二盘“菜”——规模农业
南瓜为代表:一根瓜藤连万家
卖瓜的、看磅的、装车的……连日来,阳新军垦农场万亩果园内人来车往,农场龙泉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王国兴在南瓜地里忙得不亦乐乎。
“好瓜、好价、好销路。”昨日王国兴抽空接受记者采访时,一连说出“三个好”。 王国兴所在的合作社已网罗瓜农30多户,销售出南瓜150多万公斤。
而龙泉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平柏更为高兴。因为南瓜种植首次走出了农场,扩大到周边的浮屠与龙港等乡镇。目前,军垦农场南瓜种植面积发展到4000多亩,比去年增加了近千亩,农工增收,合作社跟着收益。
吴平柏一直关注着农场的蔬菜种植。他很自信地对记者说,军垦南瓜种植技术已经成熟、形成了规模,目前已经闯出了市场品牌。
事实上,军垦历史上是一个生产粮棉的大农场,其南瓜种植一直是农工的附属品种,没有人想到赚钱。真正规模种植始于2003年。那时农场实行“两田制”,生产田与口粮田分开。农工手头有土地,有了自主权。而此时,几名在咸宁嘉鱼种植南瓜的农工返回老家承包土地,从广东汕头引进一个南瓜新品种。
该品种就是现在广为种植的蜜本南瓜,种植技术简单,投入成本低,但南瓜的口感甜,售价高,亩产最高可达1.2万斤。蜜本南瓜试种成功后,很快在农场推广开来。种植面积由当初的200多亩迅速发展到今年的4000亩,仅此一项可实现收入600万元,户平收入6万余元。
其实,这万亩蔬菜基地也种植萝卜、大白菜、包菜,曾多次遭遇过烂菜、滞销情况,而南瓜种植面积稳步增加,销路不断拓宽,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。农场三大队支部书记冯翔称,从最初的露天种植到大棚种植,再到小拱棚种植,南瓜种植实现了生产模式上的飞跃;销售渠道也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变为合作社销营销、客商上门收购为一体的销售形式。
三大队农工吴远树是南瓜种植的成功典范。
2005年以前,吴远树家和多数农工一样,每年的收成看天的“脸色”,有一年收成很好,南瓜却烂在地里没人要。他一气之下不种了,带着儿子“贩菜”,将农工们种植的蔬菜瓜果收购来,销售出去。
吴远树“贩菜” 贩出了名堂。吴家父子为军垦南瓜打通了进入全国超市、菜场的销路。如今,在南昌、长沙,他们都设立了办事处,儿子长驻,第一时间将全国的南瓜需求信息反馈回军垦,使军垦南瓜始终被市场所青睐。
今年,吴远树又种植南瓜180多亩,他摸索出一套提高南瓜产量的“独门绝技”——打枝、整叉、小拱棚种植以及科学储藏等技术,不仅保证了亩产量,还保证了好价格。吴远树初步估计,他种植南瓜纯收入在50万元。
一花独放不是春。吴远树把自己摸索出来的种瓜“秘籍” 印成资料,分发给农工。现在,农场90 的农工学会了给蜜本南瓜打枝、整叉等一套绝活,产量翻番,收入也翻番。
种植户从以前的几户到现在的千家万户,农工王国平、周金根等人都靠种南瓜发家致富了。其经营模式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击、从零打碎敲到规模种植、从本地种植到外地发展,南瓜种植成了军垦的一大品牌,进军武汉的中百、中商等超市。

三盘“菜”——精准农业
杏鲍菇为代表:颠覆传统农业模式
一幢幢崭新的蓝棚厂房矗立在路边。偌大的厂区,静悄悄的,没有噪音,没有扬尘,只有一排排干净的温控车间,里面如婴儿房一样,工人们穿着干净的白大褂,精心地培育着“高贵”(营养高、价格贵)的杏鲍菇。这就是记者在军垦农场新冠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看到的场景,这是一家以食用菌栽培为主的现代高科技龙头企业。
白白胖胖的杏鲍菇,形似美女的大腿,看着性感、诱人。据介绍,其营养价值很高,目前,在武汉的各大酒店里很俏销,其80的原料来自军垦。
“我们的温控车间内,温度常年控制在15℃左右。”负责人石猛介绍,“像这样的标准温控车间,这里有180个,目前只有24个车间投入生产,日产杏鲍菇达1.5万斤。所以,供不应求。”
据了解,杏鲍菇,又名刺芹侧耳,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、药用、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,市场上对杏鲍菇的需求日益增大,致使杏鲍菇一直供不应求。
“目前全国市场上,杏鲍菇前景很好。根据杏鲍菇的大小、粗细,售价也不等,出厂价一般在7元—10元/斤。”石猛介绍,但到了春节等旺季,一棵重达0.5—0.6斤的杏鲍菇,属于上品,就论棵卖,一棵能卖到18—20元不等。
“物以稀为贵。在湖北省,一共只有2个杏鲍菇基地,一个在军垦我们这里,另一个在武汉的阳逻。”
“我们仓库里从来没有积压货,长期处于脱销状态。在前不久武汉举行的农博会上,我们带着2吨产品到武汉参展,不到1天就被抢购一空。”石猛自豪地说。
新产品杏鲍菇为何能够高价走俏全国市场?石猛介绍,坚持发展科技领先型产业,坚持发展高效产业是企业成功的原因。
“杏鲍菇是用工业理念打造出来的高科技蔬菜,属于精准农业范畴。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,由信息技术作支撑,根据空间变异,定位、定时、定量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系统。”石猛说,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正在被颠覆,实施精细化、标准化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必由之路。
谈到反哺与后期发展,石猛不忘龙头企业应该起到的示范带头作用。“我们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,预计年底建成后,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日产1.5万斤提高到日产4万斤。可吸纳450人就业,我们还将辅导1000多个农户建立大棚或改造民房种植。包技术、包销售,带动周边农户就业与共同富裕。”
“我们的发展模式是公司+基地+农户。公司统一提供菌种、菌包,统一提供技术辅导,产品统一回收、统一包装、统一销售。如果市场价格回跌则保底价回收,绝对让农户不亏。”石猛坦言。



采访手记
善借东风扬好帆

订单农业、观赏农业、效益农业、现代农业……
不管是什么农业,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才是硬道理!阳新军垦农场三大队支部书记冯翔这么认为。这位基层干部考虑更多的是身边的农工。
尽管军垦农场的高产葡萄、大棚南瓜、室内食用菌等现代农业已初具雏形,但目前的带动能力还不是很强。这主要表现在投入过大、技术太强、加工短腿、农工和企业之间缺乏实质性的合作等。
“种菜三年,一年小赚才保本,一年大赚才算赚。”种植多年“大路菜”的吴远弟道出一个普通农工种菜的种种无奈。尽管他眼馋那些每亩产值万余元的大棚葡萄、高达20元/公斤的杏鲍菇,但一亩大棚葡萄高达近万元的投入、电气化生产的杏鲍菇,也只能让他望尘莫及。
贷不到款、找不到合作伙伴、得不到土地,加上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,琢磨不透的买卖市场、大起大落的种植模式,小打小闹式的农业越来越难以经受市场浪潮的冲击。
要走出这种发展困境,就必须寻找新的能量和动力,提升农业发展规模和水平,挖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。实践证明,农业龙头企业、农业高效项目是辐射和带动的根本,其支撑力越强、辐射面越广,农户和企业之间实质性合作程度越高。
因此,要让这些企业和项目辐射作用大,带动能力强,就要为龙头企业创造一个政策优惠、环境宽松、条件优越的发展环境,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。
“第一步走对了,紧跟着步步皆对;第一步走错了,则步步皆错。”吴远弟说,要根据市场需求,坚持科学规划,做好产业布局,选择适宜本地区的发展模式,不重复建设,不盲目发展。
要尊重农民意愿,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,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,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。
要研究支农模式,延长贷款周期,加快出台农业贷款、专项资金的扶持政策,对一些发展潜力好、产品销路畅、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。
要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结方式,实现土地、产品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的优化配置,采取股份制、股份合作制、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,使农户分享到生产、加工、流通等环节的利润,形成利益共同体。
(来源:黄石日报    首席记者 梁坚义 见习记者 董浩 通讯员 成传托)

邀请 收藏 编辑

{{x.name}}
最新评论
{{x.username}}
{{x.dateline}}
{{x.message}}
暂无评论
提交
登陆后添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