军垦农场农机管理

By 玩味
2011-05-27 13:26:19
阅读:3分钟
浏览:1928
回复:0
初期管理杂乱,1963年始渐规范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制度被废弃,后期恢复完善。1974年前,为场、队两级管理,两级核算。恢复分场后为场、分场、机务队三级管理,场、队两级核算。业务、技术接受机务科指导。果茶公司所属队由所在单位管理。1979年起,建立计划、财务、岗位责任、使用保养、质量验收、安全生产、技术培训、奖赔等九项制度。
自1973年起,农机作业实行《机务三包》。按生产队年种植计划、作业任务和机车状况,结合历年完成任务情况,写出当年作业定额。1980年,采取定额管理,单车核算,超额完成任务除发工资外,按场5、工人3、机务队2的比例分成。未完成任务,减发计划工资,至月平20元止。1982年,机务系统首次盈利1.28万元。1984年,改为全奖全赔。
20世纪90年代初,随着个体机车作业渐多,场按照“不赔不赚保平衡”原则,制订《机械作业统一收费标准》。机务队管理人员由1984年的7-9人减为2-3人,车组实行点兵承包,定编人员:链轨拖拉机4人,大型胶轮拖拉机2人。机车承包组实行四统一:统一安排农田作业任务和计划,定车定片定任务,使“热门”作业项目不争不抢,“冷门”作业项目不推不拖;统一主燃油料分配,农田作业用平价油,非农田作业用高价或议价油;统一农机作业收费标准,由分场与农户结算;统一安排农机具修理时间,通过技术检测,确定修理范围,限定修理时间,安排修理资金。
为保证农机优质务农,先后制订《机电管理规则》、《电站、农具、收割机维修保养规定》、《关于个体、联户所有制拖拉机管理有关规定》,由机务科督促执行。每年开展对拖拉机及驾驶员年检年审,第季度进行一次路检路查。
业务培训由机务科组织。通过短训班轮训,提高机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。分机务、电工、手扶拖拉机手3种类型。一般在冬春农闲时进行,少则5天,多则3月,考核成绩记入学员机电档案。1958年-1984年,共举办18期,1835人次,其中机务9期,电工4期,手扶拖拉机4期、排灌1期。1985年-1994年,组织机务培训班4期,每期10天,130人次受训;组织电工培训班2期,每期7天,70人次受训。1995年后组织机电培训班4期,百余人次受训。

回复 举报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