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世纪60年代初,为解决农机具耕作中防陷问题,采取链轨车加木(或铁)链轨,加宽、封闭五铧犁车轮,轮式车安装古巴宰田轮。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,改制平土机,用于平整土地,发行农田兴修水利,链轨车全部配推土铲,一机多用。20世纪70年代初,仿制珠江-Ⅱ号收割机,制造机动插秧机、机耕船,减轻农工劳动强度。1980年,为水稻直播生产需要,机务科与钟家湖机务队共同试制成功XP-50A型悬壁打药机,YQ-4B型扬场清选机,用于大面积水稻田间除虫和谷物清选。
1984年,本场机械作业占农业生产的70%。其中机耕机耙面积2.28万亩,占耕地88%;机播面积1.52万亩,占播种面积的53%;机械收割2万余亩,占农作物的70%;机械插秧6040亩,占水稻面积的47%;机电排灌2.1万亩,占有效灌溉面积的97%。
初期,每马力负担耕地面积39.47亩。1984年为18.33亩(耕地2.6万亩),原因在于农业机械的大幅增长。机械作业成本,1961年前,每标准亩成本1.81元,一个班次(10小时)仅耕地30亩(新垦区耕作难度大,技术水平低,维修费用高)。1979年,标亩费用下降到0.73元,一个班次可耕地80-120亩。农田承包到户后,田块小,作物参差,机车空行误时,成本增高。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,农田作业多由种植户与机务人员直接联系,生产队与机务队共同协商。
1986年,全场水稻种植面积17274亩,小麦12983亩,除平田用人力畜力外,均用机械操作。从事农业种植劳力由1980年的2402人减少到980人,粮食总产比1981年增长44.47%,亩均增产52.33%。1987年小麦单产和总产为历史最高记录。葵赛湖分场一家庭农场,种小麦64亩,从种到小麦入库,共花24个劳动日,总产量9500公斤,创产值4619元,日平工资100元。
为提高机械效率,1989年先后在2个机务队开展宰田轮带液压水田耙,工效提高40%,亩节约成本5元。1993年,引进上海50带175型旋耕机,一次作业(深耕、耙)代替两道工序,提高工效60%,亩节约成本4元。同时,对收割机筛子、扬尘器进行改造,达到减少粮食浪费,减轻劳动强度,改善作业环境。
农机、农电在抗洪排涝及抗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1991年7月初,耕地外淹内渍,全场组织3个抗洪排涝抢险班,开动电动机44台,2890千瓦,排除故障6起,临时组装机组3台。之后的几次洪涝灾害和抗旱保苗,农机、农电尽显人力无法替代的作用。
评论